风吹念起,雪落情深。大雪时节,随着如织的车流、人流来到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221号华林国际商业广场外,一块橙色的门牌在阳光的照耀下更生暖意。肖建科书画家工作室就坐落在此。拾级而上,推门进入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质地脂润、色彩斑斓、雕刻精美的寿山石。爱石者皆知,寿山石寓意着长寿如山,人们比德于石,象征着坚贞不变的品德,且寿山石质地坚硬,还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,不经意间,奇石已替空间主人道出了心意。绕过影壁,与书香、墨香撞了个满怀,就这样生活以简单如常的欢喜,迎来冬的简约与风雅,不浓不淡、不深不浅。此时,手中捧上一杯香气氤氲的红茶,慢饮细啜,润口、润喉、润心。空间内的墙壁上书画作品相融,细细品味,一幅山水中画的是:山色千寻常耸翠,泉声入耳送清音;一幅兰草画的是:空谷有佳人,倏然抱幽独。东风时拂之,香芬远弥馥。缓步抬头,一幅《泛舟横塘遇雨》书法作品,笔势有力,活泼舒展,“平野风烟入梦思,殷勤作画更题诗。扁舟卧听横塘雨,恰遇江南归雁时。”默默念来,仿佛真的能够看字“读心”,知晓诗人当时的所思所想…… [详细]
中国篆刻艺术,从殷商时期的实用印章开始,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发展。至元末明初,文人将书法和篆刻相结合,“以石为料,以刀为具”,展现中国汉字的独特魅力。篆刻作为方寸之间的微观艺术,形质虽小,却横跨古文字学、书法、历史、考古、美术、工艺、文学、美学等众多学科和艺术门类。这种中国所特有的艺术形式,给人以活生生的、流动的、富有生命力的美。书家未必是印人,印人必定是书家。历史上有名的篆刻家一般也是书法大家。成君,1974年生于河北柏乡县,祖籍隆尧县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,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,河北美术学院教授。他的书法篆刻作品曾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“祭侄文稿杯”全国书法大展最高奖、河北省书法最高奖“长城奖”等多个国家级、省级重要奖项。 [详细]
推开杜建奇美术家工作室的大门,第一印象是“简单”,简单到只有橘色的墙面,简单到只有几盏白色的聚光灯,简单到你想要长时间呆在这里,静静地观摩。然而待你细细观察——那故意打掉的展厅吊顶、360度旋转的环境灯、嵌入墙壁的匾额……便可从这些细节之处的精密推敲中,窥见一个美术家极高的审美。“道至简,美至素”——这是在美术领域深耕多年、拥有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和美术家双重身份的杜建奇早已明白的道理,也是美学中不变的法则。 “卢浮宫、伦敦国家美术馆……这些在西方有着极高审美品位的艺术空间,给我提供了很多灵感。”在他的观念中,文化和艺术应当自由地流动。就好比他的文化空间,将被卢浮宫的墙面和灯光设计触发的灵感搬到了石家庄,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能看见。 [详细]
翻出来的土豆、装满的口袋、弯腰劳作的父亲、旁边站着的孩童,画面呈现出大地的颜色,点缀着还未褪完的绿……八月秋忙,农耕收获在画家的笔下变得如诗般美好。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,是不是都有过这样一幅画面?画面中有我们触摸过的土地温度,也有我们感受过的爱与情怀。这是张立农2009年创作的《山里八月》,普通的人物形象、真实的生活场景、朴素的情感描绘,是他在油画创作里一直坚持的现实主义精神表达。有诗的地方是心灵的栖息之所,有画的地方是美好事物的呈现之地,而有诗意的绘画,能否成就一场观者与创作者的灵魂对话?深藏于石家庄闹市中的河北美术馆(河北画院),2023年9月13日推出了一场名为“区域风貌和时代精神抒写的绘画表达”的展览,78幅观照现实的油画作品给观者带来诸多震撼,张立农的《山里八月》《红樱少年》等作品也在其中。 [详细]